這兩天去上了九型整合,並不如自己原本所期望的那樣,透過老師給予自己很多新的思考點及幫助,反而是藉由作業自己思想了當前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辦法。邊思想又邊覺得想要找人討論,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自信,或許別人看見我更多的問題,但想討論的朋友剛好沒空,因此在課堂發表前沒辦法找任何人討論,純粹是自己的看見與想法。沒有想到,在整個發表過程中老師也沒有對我所說的有任何疑問,並且在整個過程中稱讚我分析的很清楚、表達條理很順,聽的很舒服。
這其實讓我明白了幾件事…
1. 身為6型,不安、焦慮、沒自信,是長期伴隨著自己的心情。我雖然自己有頭腦,卻又不認可自己的頭腦,希望別人來為我的想法蓋章認證…在任何事情上,我都希望能找人背書,包含對自己的情緒處理、對別人行為的解讀。可是其實我是有長腦的,我可以做我自己的權威,不需要事事都找別人確定。
2. 我從還沒報名,就在期待老師會怎麼在這2天裡戳我、幫我整合、抓出我心裡的蟲蟲,但第一天才到一半我就開始疑惑,到第二天就發現事情不會像我期待的那樣。老師會幫忙抓問題的,只有那些連我聽了都覺得哪裡表達跟思考怪怪的同學。因此不是每個人花的時間都一樣多,比如老師幾乎沒在我這裡花到時間。我略感失望,但我再回味我的失望,發現那是因為我期待權威給予我意見與方向,因為我不信任我自己的思考結果。可是事實上,若我沒有能力發現自己的問題,即便老師給予了幫助,也只能是一次性的,因為老師不會常在我的生命歷程中,我必須要自己長出這樣的能力。因此這是最佳的結果ー我確認我有能力辨認自己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式。這才是能陪伴我走一生的能力,而不是老師給予的建議。
3. 所謂的九型,不過只是為不同的人格特色給予標籤,讓人理解有哪些不同的人格特質,因此更好理解別人與自己的思維模式、行動傾向,並學習相對應的處理方式。但因為每個人九型的每一型發展都有大有小,因此好奇的去探究別人是哪一型的並沒有太大的意義,而是藉由觀察,理解別人的行為模式透露出背後的思考是什麼。其實九型已經含括了大部分的人格特色,透過完整的分類系統,易於讓人辨別自己的人格發展了哪些、還有哪些待發展,以及別人的思考傾向是什麼,自己該如何應對。觀察自己因為哪些人格特質的未完全,以致於無法突破目前生活上的困境,這是自我探索、自我評量的一種工具,而不是用來算命或說「我(你)就是這型才會這樣!」的武器。
雖然身為6,但我的3, 7, 9都不錯大…我的4也不小,只是我比較多發展了4的負向性格,而阻檔了自我情緒感知……可是如果我能逐漸恢復情緒感知能力…我的4就會比較完整的強大了…我人際上碰到的問題也就能漸漸消弭,嗯…所以安全的依附關係對我發展情緒感知來說是重要且必要的…
一系列的自我探索課程到這裡已經暫時告一段落…整頓好,之後就只差逐漸改變了…察覺自己是有能力的之後,也開始對未來燃起了希望與盼望…真實的感謝神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