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5 January 2021

原來我能與神親密,是因為恩典

這陣子在看《情緒四重奏》,提到人為了保護自己不感到痛苦,會衍生出幾種不同的防衛機制,避免察覺到情緒或直接經歷痛苦。介紹完後,作者提到,這些防衛機制是會消耗人的心力,而且為了防止防衛機制被發現,會需要將資料分開,盡量讓資訊無法被融會貫通,才能保持「不被意識」這件事。而這個機制,會導致人無法有整全思考,進而影響學習能力。

更進一步,一個用謊言把自己包住防止痛苦的人,很難與別人產生真實的關係,也無法將真正的自己放在自己與他人面前,更難放在神面前。戴著面具與神相處的人,是感受不到被神接納的溫暖,也沒有親密關係。

這些,都讓我驚嚇…


我自認是一個與神親密的人,因為我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遇見神,因此反而很深刻的感受到被神接納。當我知道神連這樣的我都接納的時候,就曉得我不需要在祂面前隱藏什麼,並且我相信祂全然愛我。當我心底擁有這樣的確據時,我的信仰因此有著一些特質。

神是美善的。懷抱著這樣的心情去看舊約時,會非常衝擊。舊約裡的神感覺像是個壞脾氣、動不動就滅族滅村,連以色列人都毫不猶豫的殺死。我無法將這樣的神與全然接納我的神連在一起,但毫無疑問,祂們又是同一位神,那到底那些死亡代表著什麼?什麼叫神的憐憫與神的愛?我因此不斷的在聖經的各處經文裡細細考察,隱藏在背後的價值觀,與我當下擁有的價值觀差異在哪。

從基甸的故事裡,可以知道神希望我們明白,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祂所賜的;

從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,可以知道即便是神所賜的美好,也有可能取代神在我們心中的位置,而神十分警醒的要亞伯拉罕也意識到這件事;

從耶穌在這世界上擁有的來看,財富、外貌、地位,沒有一樣是神認為我們在今世必要的;

從保羅的信主,可以看到即便是最以自己為義的人,也有被神挽回的一天,只要神願意;

從乃縵的故事,知道要得醫治,需要放下自己的驕傲…

還有許多在聖經裡的描述,都很能夠用來理解神是位什麼樣的神。


但若我沒有整全的思考,我看不見這些東西,

在基甸的故事裡只看見神很自大,不要人覺得自己了不起;

在亞伯拉罕的故事裡只看見神很兇殘,竟然要亞伯拉罕獻上自己的寶貝兒子;

在耶穌的故事裡只看見神很吝嗇,耶穌是祂兒子,但祂怎麼連一些些好的都不給祂;

在保羅的故事裡只看到神很獨斷暴力,強硬的把保羅的生命扭轉;

在乃縵的故事裡只看到神莫名其妙,幹麻不直接醫治還要乃縵丟臉。


當我明白今世並非基督徒的盼望時,我才理解神的美善並不能從今世所得到的來看,才看見了神為人的「靈魂」而憂傷焦急。祂所要的不是我們的成就,或是我們被多少人讚揚。而是我們是否能從自以為義的牢籠裡釋放、我們是否逐漸被祂的美善所影響,活出有祂的樣貌。但那又不是憑藉著人壓迫、強逼自己所造成的「敬虔」,而是信靠神,把自己放在神的手上,任由神按著祂計劃的時光,用祂的方式,一步步改變我們的生命而達成的。

如果我沒辦法有整全的思考,我也無法通讀整本聖經、理解神的樣貌;但竟然連整全思考這件事,都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…若情緒受到阻斷,在保護機制底下,我無法將事件都放在一起,細細的去思索神是位什麼樣的神。就像我也無法把朋友在各種對象、各種狀況下的樣貌都放在一起思考,而只因為對方口氣很差,就覺得他要離開我一樣。

而過去我以為自己很悲慘,我卻沒有想過,是因為我足夠健康,才有可能長出批判性思考(critical thinking),以及有辦法與神親密。


我知道神要我做什麼,或神在這段期間、透過這個事件,要對付我的什麼。那是因為,我清楚自己的樣貌,我曉得當我難受時,我是為什麼難受。不是單單因為人的拒絕而難受,可能是為了傷害了自我價值而難受、為了我無法把事情做好而難受,而那正顯示了我把自我價值建構在我做了什麼上面,覺得要做好事情、有好成就,才是好的人。但那不是聖經所顯示的價值觀,否則耶利米是個爛先知,因為沒有人因他傳揚神的話而悔改。

我在我的痛苦中,逐漸看清楚神這次可能要在哪裡動工。既然知道神的意圖,接下來就是我決定「那我要配合嗎?」的時刻。

但假如我不認識我自己、不認識神,那麼神就是肆意加增我痛苦的暴君,因為我搞不懂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,我看不懂神在做什麼,神還要整我到什麼時候。我對神的所作所為,完全不明白。

我可以明白,是因為我夠健康,健康到可以長出思辨能力,可以看懂祂的作為。我一開始的健康程度,不是我努力來的,而是祂的恩典,是神願意賜給我的。

我沒有想過,我所領受的恩典,廣到這個程度…

而我,真的,為此深深的感受到神的愛,並感謝神…


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